污泥斗在低温下工作需重点解决污泥冻结结块、部件结冰卡滞、设备性能下降三大问题,通过提前预热、结构防护和运行调整,确保作业安全稳定。
一、污泥预处理与输送保障
防止污泥冻结结块:低温易导致污泥中水分结冰,形成坚硬块状物,堵塞进料口和输送通道。需在污泥进入斗体前,通过加热装置(如管道伴热带)将污泥温度维持在5℃以上,或添加少量抗凝剂(如氯化钙),降低污泥冰点,保持流动性。
清理进料口残留:每次作业前后,用高压热水(30-40℃)冲洗进料口、溜槽内壁,清除残留污泥。避免残留污泥在低温下冻结,下次作业时形成堵塞。
控制污泥含水率:若污泥含水率过高,低温下更易结冰。可通过预处理环节适当降低含水率(如添加干泥调理),减少结冰概率,同时减轻污泥对斗体的黏附。
二、设备结构与部件防护
活动部件防冻与润滑:污泥斗的闸门、启闭机构、轴承等活动部件,低温下易因结冰或润滑脂凝固导致卡滞。
作业前对轴承、齿轮等部位加注低温专用润滑脂(适用温度-20℃以下),避免润滑脂凝固失效。
闸门、液压缸活塞杆等外露部件,可安装电伴热装置,或在表面涂抹防冻润滑油,防止结冰影响动作。
金属结构防腐蚀与开裂:低温下金属材料脆性增加,若表面有锈蚀或损伤,易引发开裂。
作业前检查斗体、支腿等金属结构,清除表面冰雪和锈迹,对焊缝、螺栓连接部位补涂耐低温防锈漆。
避免用重物撞击斗体,防止低温下金属结构因冲击载荷开裂。
传感器与仪表防冻:污泥斗的液位传感器、温度传感器等精密元件,低温下易因结冰或元件故障导致数据不准。
给传感器加装保温套或电伴热装置,确保工作温度在0℃以上。
作业前校准仪表,检查传感器信号是否正常,避免因数据误差引发操作失误。
三、运行操作与安全管控
开机前预热与检查:
提前30分钟启动设备预热系统(如电伴热、热风加热),对斗体、液压系统、电气柜进行预热,确保各部件温度达到工作要求(一般不低于5℃)。
手动试运转闸门、升降机构,检查是否有结冰卡滞,确认动作灵活后再正式作业。
控制作业节奏与负荷:低温下设备动力性能下降,避免满负荷连续作业。
每次装料量控制在额定负荷的80%以内,减少斗体和启闭机构的受力。
作业间隔超过30分钟时,启动设备空运转1-2分钟,防止部件因长时间静止结冰。
应急处理与停机保护:
若发现闸门卡滞、污泥堵塞,立即停机,用热水融化结冰部位,禁止强行启动设备,避免电机过载或部件损坏。
停机后彻底清空斗内残留污泥,用热水冲洗斗体和输送通道,关闭总电源,对活动部件涂抹防冻润滑脂,做好防护。
四、环境与辅助措施
作业区域除冰雪:及时清除污泥斗周围地面、平台的冰雪,铺设防滑垫,防止操作人员滑倒摔伤。
设备保温防护:对斗体、液压油箱、电气柜等关键部位包裹保温棉,减少热量散失;露天作业的污泥斗,可搭建临时防风棚,降低寒风对设备的影响。
人员防护与培训:操作人员需穿戴防寒服、防滑鞋、防冻手套,避免冻伤;提前开展低温作业培训,明确操作规范和应急流程,提升安全意识。